中国硬核科幻电影元年,真的到来了吗

2019-02-22

2019年春节档的最大赢家是两部科幻片。《流浪地球》从关乎人类命运的宏大叙事出发,掀起一股硬核科幻观影热潮,《疯狂的外星人》则对外星人题材进行了成功的本土嫁接,让国产科幻电影更接地气。


两部科幻类型电影取得了巨大的票房成功,占据了最黄金的春节档的榜首和榜眼。有人不禁据此得出结论:2019年是中国硬核科幻电影元年。


为什么说国产科幻电影的成功是水到渠成


《流浪地球》出品方之一、中影股份董事长喇培康对此表示赞同:“影片充分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在科幻的大背景下充分展现了中国的文化内核、中国式的家国情怀。大银幕上第一次表现以中国人为代表,带领全人类共同征服地球和世界的故事,而不再是外国人拯救全人类。”


中国元素的情感内核使得国产科幻影片拥有了独树一帜的可能性,而科技水平的日益提高也提升了我们的科幻想象力和将想象转化为现实作品的能力。拍摄科幻题材电影最能代表一个国家的电影工业制作水平,每一个专业环节的有效保障,是科幻类型影片成功的前提。因此,不少影视业内人士认为,《流浪地球》的成功不仅仅是电影艺术的成功,更是中国电影工业体系的一次飞跃。中国电影工业化起步较晚,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迎头追赶,《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电影产业转型升级的标志之作,在制作上为中国电影界树立起了标杆。


微信图片_20190222121055.jpg


中国电影家协会电影艺术中心主任饶曙光说,《流浪地球》的出现是我们从上世纪80年代的农耕文明转型实现科技文明、信息文明,世界级的现代化中国科幻文学提供基础和保障以及中国电影工业体系完善、特效技术升级这三大元素都具备之后,水到渠成的结果。“《流浪地球》是中国电影升级换代,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个标志性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它也是一个国家文明复兴的缩影。”


正像影片中地球在抵达新家园的路上一样,国产硬核科幻片也在大步迈向新境界的路上。国家电影局副巡视员陆亮说,《流浪地球》对中国科幻类型电影有重要的意义,“某种意义上来说,2019年是真正的国产科幻片元年。《流浪地球》同时具有丰富的思想性,是我们对科幻类型的成功探索。”


在姚海军看来,“硬核科幻电影元年”的提法比较新鲜,但是否合适还不太确定。除了要有科幻片在商业上取得巨大成功,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同,也需要这之后源源不断地涌现这一类型的作品,使得科幻片类型持续繁荣。“可以肯定的是中国科幻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他说,“但这个类型会不会成为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还需要观察。”


年轻人崛起是硬核科幻市场的希望?


科幻作品素有硬科幻和软科幻之分,高科技元素较浓厚的硬科幻是时下国内较为流行的,备受赞誉的《流浪地球》也是由硬核科幻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科幻文学“四大天王”中,刘慈欣、王晋康、何夕三位都是以写硬科幻为主的。近年来,科幻文学领域涌现出的江波、陈楸帆、修新羽等知名青年作家,也更热衷于创作硬科幻作品。


硬核科幻文学的蓬勃发展给予了人们丰富的想象空间,但也给影视化呈现增加了难度。“硬科幻普遍场面非常宏大,对特技的要求非常高,里面涉及一个科学的设定以及对未来的想象,是比较难以转化成画面的。”姚海军认为,想要实现科幻作品的影视转化,不仅需要技术的支撑,还需要国内一些有勇气、敢于“吃螃蟹”的艺术家们去探索。他呼吁,应允许年轻人做更多的尝试,更自由地去想象和创作。


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副主任陆红实对此深有体会:“我们看到了新生代导演的崛起和观念的演进,他们有令人耳目一新的创作特质,一是更接地气,对时代和生活的新变化更加敏感,二是在美学上有站在前沿面向未来的气质。”郭帆、刘慈欣等人才的出现,也是中国制造业、科技事业多年发展和积累,靠工业文明堆积起来的结果,他们在中国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成长,也有了更宏伟的世界观和宇宙观。


国产硬核科幻电影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年轻创作者源源不断的供给,更植根于新一代观众日益增长的观影需求。“国民的科学素养发展到什么程度,能不能接受科幻作品,这很重要。”姚海军表示,“这跟我们的教育息息相关,高素质人群才能接受科幻这种文学艺术的形式。”


微信图片_20190222121253.jpg

在李忠泽、修新羽等看来,并不一定要将科幻迷单独列为一个目标观众群体,科幻的门槛也并不如想象中那样高不可攀,“任何享受思考乐趣、能被人性打动的人都可以喜欢科幻”。作为观影主力军的“80后”“90后”“00后”,由于受到更具科技感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对虚拟世界有了更全方面的体认,对宇宙万物有了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因而对科幻影视作品的接受程度也普遍提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