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正在回归理性、走向成熟。院线电影打开新局面的同时,网络电影市场也正在经历裂变式成长,并且变化之势更加猛烈。越来越多的电影人,通过网络发行直面观众,找到打开市场的钥匙。
2017年,网络大电影市场进入更激烈的专业化、结构化升级和洗牌期。21世纪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前所未有的大爆炸,再加上科技的不断创新,多媒体内容、视频内容越来越多已经成为必然。
从客观规律上看,物质生活得到富足之后,精神方面一定需要更多的填充,中国正处于这个时机。其次,在线内容模式逐渐成为全球趋势,硅谷的科技公司在改变内容,Netflix投资60亿美金,亚马逊投资45亿美金,苹果也投资10亿美金进入内容市场。
网络电影的宣发与院线电影有着显著的区别。院线电影的宣发传播的主要看品牌和口碑,而网络电影看重的是效果,重点是效果宣发,是付费观影用户的有效转化,如何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抓住用户的眼球并完成付费,是网络电影宣发的关键。
2015年到2017年是网络大电影行业飞速发展与变化的三年,从筚路蓝缕的拓荒时代,开始进入精耕细作的深度运营时代。题材创新、IP深度挖掘、把握核心用户,成为网络大电影从业者思考的问题。
网络大电影刚刚起步的时候,成本低,制作相对粗糙,主要是靠创意吸引用户。随着行业逐渐发展,网络大电影市场可以容纳更高成本的优质作品,打造爆款产品,提升网大的制作水平,实现票房数据、题材创新和制作水准的飞跃。
如今,视频行业用户付费规模呈爆发式增长,2016年全网的会员数量仅为3000万+,截至2017年底,会员数量已近1.7亿。付费转化率也日渐飙升,平均转化率从3%增长到28%,增长近10倍。这说明中国用户的付费习惯正在养成,并且出现由短期向长期转移的趋势。
就小成本电影而言,已经可以发现,网络电影的机会比院线电影大得多。2017年上半年,院线上映了177部国产电影,大概有160余部国产电影的成本在5000万以下,其中只有4部是赚钱的,160部左右都是亏损的。未来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的分水岭可能就是5000万成本。
因为网大在制作上具有它的特殊性。第一,它要求高时效性。网络大电影行业的变化极快,所以网大必须在半年到八个月的时间内上线。第二,网大是产品制,在制作时要尽可能地压缩成本和周期,这种压力让网大的整个制作环节趋向标准化、工业化。
而好的工业化标准是需要数据作为支撑的。随着制作水准的提升,类型化越来越丰富,数据分析平台至少要达到四个目的,首先要对未来半年的内容走向进行精准判断,第二要对票房进行预判,第三要对宣发进行精确的指导,第四要对演员的价值进行有效的评估,以此来为导演、制片人提供更多的参考依据,这在未来将成为一种趋势。
网络大电影的发展中伴随着“互联网+”浪潮的兴起与消弭。随着互联网进入下半场,网络大电影市场也开始回归理性。然而,网络大电影行业仍处于发展的初期,一旦出现一部叫好又叫座的影片,整个行业的资源都会相对靠拢,市场将迅速发展。
从电影到网络大电影,中国电影市场历经更迭,互联网促使电影市场更加注重用户需求。无论是构筑公司组织结构,还是风险预估,一切商业模式的前提都应该以满足用户的需求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