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结束的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业内普遍预测今年中国电影票房有望突破600亿元大关。在电影市场以30%左右增速增长十几年之后,众多电影人也察觉到了中国电影增速放缓、增长瓶颈的隐忧。
未来电影市场的发展应走向哪里,网络影视是否是一个更好的动能补充?虽然电影人还在争论不休,但随着爱奇艺、优酷、腾讯视频等依托互联网成长起来的流媒体企业,不断的抢占流量、引爆话题、制造网影“爆款”。对网络影视的争论似乎要有一个定音,这不,刚刚来自人民网的转采,肯定了网络大电影是内容自制的下一个掘金高地。
在三年前,电影普遍先在电影院放映,互联网视频网站则在第二个窗口期进行播放。现在线下线上的窗口期“时差”逐渐缩短,影片能够更早在互联网上线,甚至一部分电影只在互联网上放映,在中国这叫“网络大电影”。
2014年,爱奇艺首次提出网络大电影的概念。跟院线电影不同的是,它通过互联网发行;为了跟微电影做区隔,它通过“大”字划分了界限,也被从业者简称为“网大”。
网络大电影在诞生之初的电影属性并不是很强,直至2016年,互联网平台方开始逐渐明晰网络大电影的发展定位。进一步明确了其电影属性,开始了新的发展模式,网络大电影正式成为了中国电影行业的一支新生力量。2015年底上线的一部由本山传媒和华谊兄弟等联合出品的电影《山炮进城》,电影点击量超过 9128 万,分账达到了 1000 万元——这在网络电影中算是成功之作。
2017年3月1日,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全面施行,将网络电影与院线电影审查标准统一。审查标准的统一,一方面是网络影视的规范化,另一方面也是对网络电影市场未来的肯定。
2018年初,爱奇艺发布了《2017年网络大电影行业发展报告》,报告中显示:4年间,网络大电影数量增长了4.2倍,市场规模增长了近20倍;网络大电影核心受众达到8亿,相当于院线观影人次的一半。同时业内也预估2018年网络电影市场将达到30亿元。
目前,国内付费视频仍处于起步阶段,未来,视频网络付费会员还将有很大的增长空间,网络大电影产业市场潜力巨大。
对影视行业公司来说,内容和票房几乎是它们的全部。但在视频网站看来,影视只是它们作为IP放大器,成为泛娱乐产业上的一环。
网络影视公司的闯入带来哪些变化?拿爱奇艺、优酷这些网络影视平台来看,他们目前都是一个以互联网等技术驱动的娱乐巨头,它们一方面介入网文的开发,以此获取影视IP,在制作环节会引入大数据分析等技术让电影风险降低,在盈利模式上,又会引入衍生商品、游戏开发等新的盈利模式,让电影的收益更加多元化。
正如爱奇艺创始人龚宇在上海电影节分享的那样,网络影视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网络影视/视频已形成基础文化和娱乐消费方式。
第二,市场规模巨大且正在高速发展。据爱奇艺今年第一季度财报,会员服务收入为21亿元人民币(3.34亿美元),同比增长67%;在线广告服务收入为21亿元人民币(3.37亿美元),同比增长52%;会员付费收入与广告收入持平,两大主要收入均在高速增长。
第三,商业模式逐渐清晰且已经过实践验证。
有观点将这种商业模式总结为“一鱼多吃”,各家平台将包括广告、付费会员、出版、发行、衍生业务授权等在内的多种方式进行利益转化。使影视不单单只是内容和票房那么简单,这也是给电影产业带来的利好增量。
虽然被称作网络“大”电影,但其实他很“小”。这个“小”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出现的时间短,按照网大从业者的说法,“与中国百年电影相比,网大还是在幼儿园时期”;其次是网大的成本投入小,从最初的平均几十万一部戏,到如今稳定在100万元到300万元一部。
也正是这样的低成本,让网大影片大部分的投资都用在了拍摄上。对于影视从业新人来说,较低的试错成本,相对稳定的盈利模式,给了他们更多的接触影视的机会。
目前,爱奇艺联合腾讯影业发起的比翼电影计划、大爱计划,爱奇艺文学推出的云腾计划,优酷、阿里文学推出的ITU计划等,均意在跨平台打通文学、影视、游戏、动漫的共享开发,同时面向年轻的创作群体匹配定量的投资基金和发行渠道,为新生电影人才提供实践机会。也正是这样的一种影视属性,让网络大电影成为了影视产业的孵化器。
在此次上海电影节上,网络电影单元也首次设立了年度奖项,10部作品入围,“年度精品网络电影”、“网络电影年度导演、编剧、演员”等奖项也花落各家。随着网络电影板块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网络电影的未来也不断可期。